美国副总统万斯最近在福克斯电视台发出了强硬言辞,公开警告俄罗斯接受现实,声称俄罗斯经济已接近崩溃,战场目标未能实现,要求俄罗斯立即停止军事行动。乌克兰“胜利”这一说法听起来似乎令人振奋,但外媒的数据显示,2025年春夏季,基辅失去了3500平方公里的控制区。那么红股网,究竟谁应该接受现实呢?
在美国共和党重新执政之初,华盛顿曾向俄罗斯释放过一些善意的信号,恢复了外交接触,试图通过软手段促使俄罗斯停手。美国的想法是,如果俄罗斯停止军事行动,各方可以坐下来谈判,解决问题。
然而,经过几轮接触,美国发现俄罗斯并不接受这种方式。莫斯科明确表示,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,这是其底线,同时乌克兰必须实现非军事化,不能再威胁俄罗斯。美国显然无法在短期内满足这些要求。
于是,局势发生了变化。既然软的不奏效,那就采取强硬手段。万斯站出来,以俄罗斯经济崩溃和战场失利为基础,对俄罗斯施加压力。但这套说法真有那么可信吗?
虽然俄罗斯的经济确实受到制裁的影响,但“崩溃”两字显然言过其实。尽管能源出口受限,但俄罗斯依旧能够找到买家,尤其是印度和中国依然在进口俄罗斯的石油。卢布贬值和通胀上升等问题存在,但还远未达到崩溃的程度。至于战场上的进展,俄罗斯的推进速度较慢,但整体方向仍保持稳定。
展开剩余73%英国媒体近期也开始炒作俄罗斯的失败论,认为俄罗斯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仍未实现快速胜利红股网,因而乌克兰似乎取得了胜利。其实,这种逻辑本质上是将“未能快速胜利”与“失败”画上等号。
西方媒体的立场早就已经统一:全力支持乌克兰,对基辅不利的消息尽量不报道。比如,乌克兰失去了3500平方公里的领土,这么重大的消息却被西方主流媒体几乎忽略。相反,一些独立媒体和军事分析者仍在持续跟踪并揭示战场的真实情况。
事实上,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东部。苏梅州、哈尔科夫州、以及第聂伯罗州等地也成为了战场,乌克兰的控制区持续缩小。这些信息显而易见,但西方媒体却依旧维持着乌克兰抵抗到底、步步获胜的形象。
这种选择性报道并非是为了新闻的真实,而是为了维持西方公众对援助乌克兰的支持。如果民众知道几百亿美元的援助换来的却是持续的失地,显然会引发强烈的不满。因此,必须要营造出“我们正在赢”的氛围,尽管实际数据和战场形势完全相反。
与此同时,美国和欧洲一边呼吁推动停火,另一方面却不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弹药。这种两面派的做法,让基辅当局产生了误解,认为西方的支持能够让他们继续硬抗下去。
然而,战争可不是喊口号那么简单。乌克兰的人力和物力已经消耗殆尽,征兵的年龄不断下调,甚至连司机都被迫加入前线。即使西方提供了先进的武器,也需要足够的士兵操作,以及完善的后勤支持。这些基础条件正在不断恶化,战场表现也因此变得愈加糟糕。
俄罗斯从一开始的目标就非常明确:北约东扩威胁到了俄罗斯的安全生存空间,这是莫斯科无法接受的战略挑战。因此,俄罗斯必须采取行动,通过拿乌克兰作为“牺牲品”来为北约划出红线,警告西方不要再向东推进。实际上,这场冲突的根本是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地缘政治矛盾,乌克兰不过是这场博弈的棋盘。
理解这一点,就能明白为什么俄罗斯不会因为经济制裁或战场压力而轻易停手。对于莫斯科来说,这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,根本没有任何妥协的空间。
万斯要求俄罗斯“接受现实”,但实际上,可能更应该接受现实的恰恰是乌克兰。如果基辅继续硬拼,失去的领土只会越来越多。一旦俄罗斯控制了沿海地区,乌克兰就将变成一个内陆国,失去出海口意味着失去经济发展的命脉。
对乌克兰来说,及时停火无疑是最好的止损方法。继续作战,不仅无法收复失地,反而可能失去更多。然而,停火的前提是必须接受俄罗斯的核心要求,而这对于泽连斯基政府来说,政治成本过高。西方的援助又让他们抱有一种幻想,认为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,局势可能会有所反转。
但这种幻想的代价是巨大的:3500平方公里的土地,数十万士兵的伤亡,以及整个国家的持续消耗。尽管万斯可以在电视上宣称“乌克兰赢了”,但基辅当局和前线士兵心里都清楚,真正的战场情况是怎样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